公安部近日公布了一起打击整治网络暴力违法犯罪的典型案例:一名男子因不堪长达数月的短信和电话骚扰,选择向公安机关报案。这些骚扰短信和电话的背后,究竟谁是始作俑者呢?
今年三月,四川成都新津公安分局花桥派出所接到王先生报警称,自己长时间收到陌生短信和电话骚扰。从去年年底到今年3月份,他接到骚扰短信50条左右,骚扰电话六七个。最开始他没在意,觉得可能是误发,但后来内容针对性越来越强。王先生表示,最初对方的骚扰短信只是发给他本人,后来逐渐还扩大到了他周围的朋友,甚至工作单位的领导。
警方调查发现,王先生之所以收到这些短信,是因为有人在网上下单付费,要求对王先生和他身边的人进行骚扰和辱骂。下单者与受害人是朋友关系,由于种种矛盾产生了仇恨。对方熟悉王先生的基本情况,知道他的朋友、同事和领导的信息。
从王先生的遭遇中,民警发现,对方只需掌握王先生的联系方式,就能在网上下单找人对其进行骚扰,实施网络暴力行为。以此为切入口,警方成立专案组开展进一步调查。随着调查深入,警方发现王先生的遭遇并非个例,背后有一个长期活跃在电商平台上的犯罪团伙。该团伙成员在接单后,对目标对象实施包括侮辱诽谤在内的多种网络暴力行为。警方在摸清该团伙组织架构后,锁定了一名叫万某的嫌疑人。
万某曾从事电商工作,通过偶然机会接触到这一领域,认为自己有能力操作。她利用亲友的身份信息,在电商平台开设了49个店铺,并将这些店铺派给四名亲友运营。万某负责管理资金和招募网络刷手提高搜索排名。万某团伙替下单者实施多种违法犯罪行为,其中网络暴力行为占大多数。他们根据下单者提供的目标微信号或电话号码,进行添加好友或打电话、发短信辱骂等操作。
除了短信和电话辱骂,犯罪团伙还通过黑灰产网站非法购买“短信轰炸”软件,严重干扰他人正常生活。据警方初步统计,该团伙通过上述方式,对全国范围内上千个手机号码、微信账号和网络平台账号发送侮辱、诽谤、骚扰和举报投诉类信息,牟利27万余元。许多受害人在精神上遭受了严重伤害,有的甚至有抑郁倾向。
警方发现,万某团伙实施网络暴力犯罪都是通过电商平台来接单的。记者在电商平台搜索“帮忙”等关键词发现,不少商家声称可以承接所谓的帮忙业务,有的在商品标题里直接写道“啥都可以匿名帮忙,各种不方便做的事”。点进这些页面后,并没有任何商品详情描述,而是让有意下单者咨询客服。在商品评价里,很多用户对商家的服务表示满意,这些服务中包括替人匿名举报封禁网络账户、辱骂他人等违法行为。
为了规避电商平台内部管理制度,这些商家通过私密沟通进行违法的“帮忙”业务,往往不具备显著的违法性外观,这种情形也成为平台内部管理难以触及的环节。
目前,成都警方已经抓获万某团伙的5名全部成员,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。法学专家表示,躲在网络背后下单的这些人也可能构成共同犯罪。依据《刑法》第246条规定,情节严重的,要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、拘役、管制。在民事责任方面,依据《民法典》的相关规定,下单者和代骂者也同时需要对受害人承担侵权责任,受害人可以要求其停止侵害、排除妨害、赔礼道歉并赔偿损失。此外,《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》中明确禁止的行为也适用于此类情况,相关部门有权给予警告、行政罚款等处罚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