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季度,这座城市拼了

来源:个人简历站

图片来源:长沙发布

“独立寒秋,湘江北去,橘子洲头。看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。”

毛泽东诗词中描写的长沙,进入了金秋的美好季节。

一城山水,满城烟火,此情此景很难叫人不流连,这也是网红长沙长红不衰的魅力所在。

眼下,比层林尽染更火热的,是遍布长沙的项目以及工地热火朝天的氛围,是全体长沙人抓紧四季度,奋战一百天,打好收官战的昂扬态势。

为了给2024年画上圆满的句号,长沙聚焦“3+5+3”标志性工程建设、“六个倍增”计划实施、“五个十大”项目推进等重点任务加强调度。

穿过绚烂的秋光,一座城市留下了英姿飒爽、全力冲刺的身影。

开放的高地

3月20日,新时代推动中部地区崛起座谈会在长沙召开。这是时隔五年,最高层再次主持召开座谈会谋划中部地区发展新蓝图,为新征程上推动中部地区崛起指明方向。

随后的会议和文件,关于“中部崛起”的完整表述发生变化,从最早“促进中部地区崛起”变成“推动中部地区加快崛起”。

“加快”二字尤其突出,反映出国家要求中部崛起的紧迫程度。

中部要加快崛起,除了作为国家的战略腹地,还得跃上“高地”,这也是“崛起”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
湖南适时提出抓好“三个高地”建设,即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,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,内陆地区改革开放高地。

2019年,中非经贸博览会长期落户长沙。通过举办中非经贸博览会,湖南已经成为全国对非经贸活动最活跃的省份之一。今年初,《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建设总体方案》获国务院批复同意。

中非经贸博览会现场图片来源:新华社

湖南和长沙不沿海,想拥抱世界,成为开放的高地,必须水陆空一起发力,打造“全新的沿海”。

今年前三季度,长沙黄花机场旅客吞吐量2378.5万人次,同比增长16.2%,创历史新高。若继续保持增速,年底将超过南京,成为全国航空第十城。这也将是全国十大航空城首次出现中部城市的身影。

机场不仅反映航空运输,也是经贸的晴雨表。城市经济越发达,经贸往来越频繁,机场旅客/货邮吞吐量才会水涨船高。

长沙黄花机场改扩建工程正热火朝天建设中,预计于2026年完成。届时长沙不仅将拥有三条跑道,新建50万平方米的T3航站楼也将成为中部最大航站楼,能满足2030年旅客吞吐量6000万人次的要求。

长沙黄花机场T3航站楼效果图 图片来源:长沙发布

更多机遇围绕临空经济而涌现。

10月22日,长沙自贸临空区举行项目集中签约仪式,中非进口中药材加工交易与易货贸易创新平台、中国-非洲跨境物流枢纽、荆卫生物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研发及应用中心、和翔福宁低空经济创新发展等五个重大产业项目现场签约,总投资5.5亿元。

今年以来,长沙自贸临空区已完成签约项目数72个、实现开工项目80个、固定资产投资62.53亿元、总税收约34亿元(含关税)。长沙自贸临空区成立3年来,已累计完成外贸进出口额超2000亿元。目前,该园区已成为改革创新的“试验田”、临空产业集聚发展的“增长极”、扩大开放合作的“新高地”。

与黄花机场遥相辉映,长沙西站“杜鹃花开”的姿态也正在呈现。

长沙西站总建筑面积约49万平方米,是国内首个以“十字形”平面作为站厅布局的高铁站,开创了高铁站的新模式。长沙西站落成后,长沙将在京广与沪昆双高铁通道基础上,成为串联川渝、湘赣、闽粤的超级枢纽。

与此同时,湘江长沙至城陵矶一级航道建设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——湘江长沙综合枢纽三线船闸最近也正式开工建设。

作为全国高等级航道网“四纵四横两网”中一纵的重要组成部分,湘江长沙至城陵矶一级航道将有效破解湘江高等级航道瓶颈,长沙3000吨级船舶可“通江达海”。

一座更通达的城市,可以更好地拥抱世界,成为开放的高地。这也让长沙无论在2024年的收官冲刺中,还是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,都能更好地跑出“加速度”。

创新与产业“双驱动”

作为规划期到2035年的空间蓝图,国土空间规划最近走进公众视野并引发热议。国家战略下,各省“分工”耐人寻味。

与这一轮获批的重点城市均鲜明强调“先进制造业”不同,省级层面目前只有4个被明确赋予“工业”职责,湖南是中部唯一。湖南被定位为“工业发展的重要省份”,体现了与其他地区差异化的功能定位。

图片来源:长沙发布

而且根据批复,“产业发展”和“科技创新”接下来将在空间组织方式上“深度捆绑”。湖南要着力“打造国家重要先进制造业高地、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科技创新高地”。

为此湖南提出“3+5+3”标志性工程建设,其中涉及科技创新的有5个工程,即推进长株潭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提质升级、建设湘江科学城、实施“4+4科创工程”、建设长沙全球研发中心城市、推进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工程。

省会长沙的重要性与责任,由此可见。

在过去十年间,长沙实现了R&D经费、科技创新平台、高新技术企业、高科技人才等7个科技创新关键指标的倍增,创新能力已经稳居全国第一方阵。

去年,长沙再接再厉,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首次超过3%,获评2023中国年度最佳引才城市,还是全国首批国家创新型城市,坐拥20家全国重点实验室和14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。

最近一年,长沙全球研发能级持续提升,新增研发机构866家,月均新增数为去年同期的4.3倍;全社会研发投入预计达500亿元,高新技术企业7842家。同时,长沙位居2024全球科技集群百强榜第32位,同比提升5个位次。

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本身互为表里。长沙“两手抓”“两手硬”,在发展科技的同时,也不断夯实产业底座。

长沙是名副其实的“工程机械之都”。2023年,长沙工程机械产业完成产值超2000亿元,约占全国总量的25%,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。诞生了三一重工、中联重科、山河智能、铁建重工等行业龙头企业。

图片来源:“三一重工”官方微信号

除了培育本土企业,长沙还将目光投向了湖南之外的“另一个湖南”——湘商。凭借勤劳、敢拼、精明,很多湖南人在外面闯出一片天,也越发成为商界的中坚力量。

湖南是湘商思念的故乡,湘商是湖南宝贵的资源。岳麓峰会发起时,长沙就喊出了“迎老乡、回故乡、建家乡”。近年一大批湘籍企业家尤其是青年企业家回乡创业,带回资金、人才和技术,成为长沙产业发展的新动能。

2023年5月,湘商回归的标志性项目——德赛电池储能电芯项目一期在望城经开区正式量产,这是全球最先进的电池自动化生产线。

随着这一湘商回归项目的落地,不仅标志着长沙的储能材料产业将实现从动力电池到“3C”电池比翼双飞的格局,更代表着在这一链主企业的带动下,各类优质研发设计企业、电力设备企业等上下游企业将会逐渐汇聚,推动长沙的千亿级先进储能材料产业向2025年的1500亿量级迈进。

2024年,长沙计划引进重大产业项目80个、“三类500强”企业投资项目30个以上,力争产业投资增长6%以上。

人才的“磁场”

科技创新与先进制造业双轮驱动,最终汇聚于人与城市的关系。

图片来源:长沙发布

工业革命促进了工业化,推进了城市化,形成了“产-城-人”模型。技术进步导致新产业出现,催生了城市,扩大了城市规模,最终导致人的集聚。

2022年,长沙总人口1042.06万,较上年增加18.13万,增量在GDP万亿俱乐部中高居第一。2023年,长沙人口再度增加9.25万人。

哪怕已经如此有吸引力,长沙依旧深谋远虑地相信:人,不是人口统计中的一个数字。每一个人,尤其是每一个长沙年轻人,都可能成为下一个OpenAI CEO。

9月9日,湖南省委书记沈晓明在2024互联网岳麓峰会上向大学生发出邀约,“吸引全国乃至全球的大学生来湖南创新创业”。

扶持科技创新、培育本土企业、湘商回归,都会带来大量机会,在长沙形成一个人才“磁场”。

此外,长沙吸引年轻人才的底气还在于宜居。湖南尤其是长沙房价低、教育医疗水平高,加之丰富的吃喝玩乐、浓郁的烟火气息,让“低生活成本、高生活品质”成为可能。

不过长沙也意识到,产业实力+城市魅力≠大学生买账,毕竟抢人的城市不在少数。

湖南和长沙选择了长期主义,不做一阵风,而是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。

湖南的人才政策可谓全方位、全周期:设立一只面向全国大学生的创业投资基金,建设一批有特色、功能强的创业孵化载体,成立一个指导大学生创业的企业家顾问导师团,鼓励高校开设一系列大学生创业课程,选树一批大学生创新创业典型,推出一档大学生创业节目等。

即以吸引大学生创新创业为主线,政产学研用金并举,加速资源整合。

图片来源:长沙发布

长沙的“春风化雨、润物无声”非常细密,甚至想到了让人才就业创业住有所居、住有宜居。于是重点在青年集聚的产业园区、中心城区等地,设立覆盖全市各个区县(市)的长沙新青年人才驿站。目前,长沙已有12家新青年人才驿站投入运营,着力为来长青年人才提供免费住宿、就业指导、政策推送、城市融入等服务,已累计服务来长青年1.4万人次。

随着人才越来越多,会反过来助推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,加速全球研发中心的打造,成为长沙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力军。

10月23日,长沙举行三季度重点工作拉练观摩。省市多位领导率观摩团深入园区、企业、车间,实地感受加快项目建设、推进高质量发展的劲头与活力,进一步坚定冲刺全年目标任务的信心和决心。

通过观摩,长沙的发展变化赫然可见,时不我待的紧迫感也油然而生。

此时长沙正如诗词所写,秋光正好“万山红遍,层林尽染”,企业“百舸争流”,人才“恰同学少年,风华正茂”。

但长沙不敢片刻停留,依旧朝着年度目标奋力冲刺,“中流击水,浪遏飞舟”。

(文/肖遥)